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 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高功...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简报
(第六百八十六期)
2025年7月11日
上海光机所刷新高时空分辨布里渊显微成像世界纪录,开启我国三维力学显微应用先河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杨帆研究员牵头研制成功国际首台高时空分辨布里渊显微镜,相关成果以题为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 microscopy with a high-peak-power 780-nm pulsed laser system”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该系统在保持优异成像质量和高频谱特异性的前提下,将布里渊显微成像速度提升两个数量级,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亚毫秒时间分辨与亚微米空间分辨的力学成像,标志着我国在三维力学显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原创突破,为生命科学中的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细胞和组织的力学性质在功能调控、发育过程及疾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现有力学检测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相干弹性成像受限于接触性、浅层成像或空间分辨率不足,难以满足高精度三维力学成像需求。
近年来,布里渊显微成像作为新兴的全光学、非接触、三维力学成像技术,在力学生物学、眼科与肿瘤诊断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受激布里渊显微镜具备更高的空间和频谱分辨率,但其长期受限于成像速度,典型单像素时间达20毫秒,严重制约了对动态过程的实时观测。
为突破该瓶颈,研究团队开发出一套波长为780nm、峰值功率为267W的高峰值功率、低占空比脉冲光纤激光系统,同时结合高抑噪自平衡探测方案实现超过31dB的噪声抑制。最终系统在30mW平均功率下,实现了每像素仅200微秒的成像速度,大幅领先于现有技术水平。
研究团队在多个生物样本上系统验证了性能优势:在单细胞、类器官、斑马鱼胚胎及卵泡的成像中,实现了0.49×0.49×2.1 µm³的空间分辨率和7.7 MHz频移测量精度。特别是在斑马鱼胚胎中观测到双布里渊峰,揭示了异质性细胞外基质与腔体中的力学差异;在秀丽隐杆线虫胚胎发育过程中,系统首次实时捕捉到早期细胞分裂中的力学动态变化,展现了其出色的时空分辨能力与生物应用潜力。
脉冲激光受激布里渊显微成像技术应用于各种生物样品显微成像。
图注a-h斑马鱼幼虫的明场和布里渊成像结果;i-j线虫胚胎的明场和布里渊成像结果;k-n海拉细胞的明场和布里渊成像结果;o-r成纤维细胞的明场和布里渊成像结果;s-t斑马鱼卵泡的明场和布里渊成像结果。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齐云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杨帆研究员和陈卫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上海科技大学谢菁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杜久林研究员、蔡时青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夏鹏研究员团队的鼎力支持,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项目资助。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