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 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高功...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简报
(第六百零八期)
2025年3月7日
上海光机所在拓展铋近红外发光波段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激光与光电功能材料部特种玻璃与光纤研究中心胡丽丽研究员团队在超宽带近红外光纤放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通过配位调控工程,成功实现了铋/锗(Bi/Ge)共掺杂石英玻璃和光纤的超宽带近红外(NIR)荧光和放大,覆盖了从S到U通信波段。相关成果以“Ultra-Broadband Emission in Bi/Ge Co-Doped Silica Glass and Fiber via Bismuth Coordination Engineering”为题发表于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随着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先进计算模型的快速发展,对通信带宽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铒(Er)掺杂光纤由于其有限的放大带宽,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速通信需求。铋掺杂光纤因其在1350-1500 nm和1600-1800 nm范围内的宽带近红外发光特性,成为极具潜力的替代材料。然而,铋离子在1500-1600 nm波段的发光效率低,与现有通信设备兼容性差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应用的核心瓶颈。
本研究通过高温高压还原处理技术,精准调控石英玻璃中铋离子的局部配位环境,成功构建新型铋近红外发光中心。该发光中心的荧光峰位于1550 nm,半高全宽(FWHM)超过350 nm,有效填补了传统铋活性中心(BAC-Si与BAC-Ge)间的光谱间隙,实现S至U通信波段的连续覆盖。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及电子顺磁共振(CW-EPR)等多维度表征,揭示了Ge-H/Ge-D键形成对铋配位结构的调控机制,证实新型发光中心源于Ge-H(D)键对玻璃网络的定向修饰。该研究不仅为铋基发光材料的配位工程调控提供了新范式,更为下一代超宽带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推进下一代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B1805902)的支持。
图1通过配位工程调控的铋锗共掺石英玻璃和光纤光谱、增益以及配位环境变化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